7月23日,记者获悉,成都印发《成都市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建圈强链十大行动方案》,围绕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高质量发展,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,持续强链、延链、活链、壮链,推动畅链、提链、优链、促链,提出了顶层设计筑链、“四上”攻坚育链等十大行动任务。
面向未来,成都也进一步细化目标愿景——2023年,力争全市实现餐饮收入1600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0%以上;绿色食品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,同比增长7%以上。粮食、蔬菜、生猪年产量(出栏量)稳定在230万吨、600万吨、400万头以上。力争到2025年,全市构建起以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建圈强链为引领、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与美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发展格局,全市餐饮收入、绿色食品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规模。
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
【资料图】
引进30家海内外知名餐饮企业
根据《方案》,聚焦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建圈强链,将以“建链、强链、补链”为导向,深入实施“链长制”,大力引优育强,以产业链链主为突破,聚力项目攻坚、聚合要素支撑、聚心服务推进,着力做大规模、做优品质、做强品牌,加快构建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“链主企业+公共平台+产业基金+领军人才+中介机构”产业生态体系,形成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体系,推动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规模能级大幅提升。
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,《方案》聚焦做优做强餐饮消费服务,推动产业上游(食品食材生产)、中游(食品食材流通)、下游(餐饮消费服务)融合发展,构建“三次产业融合、多点多极协同”的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布局。
开展“四上”攻坚育链行动,成都将实施“一企一策”培育计划,加强“个转企”“分转子”等企业“上规上限”分类指导,做到“能转尽转、能升尽升”,力争新增入库限额以上餐饮服务单位40家以上、新上规食品企业20户,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食品企业达到30户。推动企业“上榜”,开展老字号示范创建,力争70家以上品牌餐厅入选“中华老字号”“四川老字号”“米其林”“黑珍珠”等,新增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家。同时,支持白家阿宽、圣恩、丹丹豆瓣等成长性好、潜力大的本土食品企业加快上市融资。
同时,《方案》明确要开展引培主体强链行动,建立以龙头企业、赋能平台、配套项目为核心的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重点招引项目库,开展重大项目招引攻坚行动,以正餐、火锅、快餐等细分领域为重点,年度引进30家海内外知名餐饮企业,引进绿色食品链主及链属企业10家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,年度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、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180家等。在优质食材畅链行动上,引聚一批海内外食材供应链管理及配套服务企业,并借助成都国际美食节、成都户外音乐啤酒季等重大展会活动契机,开展优质食材推荐、品鉴等活动。
联动产业链左右岸
评选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链产业领军人才10名
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称,成都推进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建圈强链工作总体思路中,聚焦联动产业链左右岸,做强人才、资金、技术、物流等产业链发展要素保障,促进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链向品牌、场景、模式、标准等左右岸拓展,推动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融合发展。
如在金融创新活链行动中,《方案》提出,落实“一链一基金”要求,推动新消费产业基金等组建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子基金,提升对“链主”企业、关键配套企业服务水平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“烟火贷”“服保贷”“蓉易贷”等更多金融产品;鼓励各区(市)县及产业功能区搭建政府投资平台,设立壮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,为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链提供精准化股权投资支持。做强乡村振兴基金,力争新设立3只区域性子基金。
人才支撑壮链行动也是重点。根据《方案》,将实施“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”,突出餐饮服务、绿色食品产业、优质食材生产三大重点领域,评选发布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链产业领军人才10名,加快培育一批高技能川菜传承人,构建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链“人才链”;培育壮大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人才队伍,力争年度培养餐饮服务相关人才1000名、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“头雁”150人。
此外,还将开展科技引领提链行动,加快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、成都中农大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,推广烹饪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设备,引导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使用高效油烟净化器。同时,在品牌塑造优链行动方面,成都将推出一批熊猫美食品牌名菜名店,推出一批熊猫美食旅游线路,面向国内外发布成都熊猫美食地图,并重点发展面向家庭、学校、医院等场景预制菜,开发应用于应急救援、户外拓展等领域预制菜,培育和发展“小酥肉”“钵钵鸡”等若干市场占有率高、竞争能力强的“大单品”,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和知名企业。
推动产业链延链扩链
形成10个以上的特色美食潮流地
随着社会的发展,成都的美食被赋予了更多的创新、社交、文化属性,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,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“舌尖招牌”。推动产业链延链扩链,在固链强链的基础上,促进美食产业(绿色食品)链向文化、旅游、赛事、音乐等领域延伸,发展“美食+旅游”“美食+赛事”“美食+音乐”等新业态新模式,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。
根据《方案》,成都将开展场景营造延链行动,推动文殊坊二期、麓湖美食岛、宽窄慢里等特色美食街区加快建设,形成10个以上各具文化特色、多元业态融合的特色美食潮流地。依托专业楼宇、星级酒店、城市综合体等,结合“十大消费场景”营造提升,打造一批特色突出、文化浓郁、风格各异的餐饮消费新场景。
与此同时,持续探索打造“川菜+”“白酒+”“食品+”新产业应用场景,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中央厨房,引导有条件的食品生产企业进军餐饮业,打通从基础食材到餐饮门店全产业链条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丰富工业旅游体验,引导龙头企业打造新型生产体验场景,搭建线上线下综合消费场景,创新发展工业旅游、川味文旅等业态。实施“农业+”“林盘+”行动,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、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县,打造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30个以上。促进“土特产”“地方美食”消费,力争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1.48亿人次,总收入突破430亿元。
除此之外,在宣传营销促链行动上,成都支持各区(市)县以寻味、探店等方式,深度挖掘美食文化故事,推出系列美食推介短视频,提升成都美食知名度和影响力。支持“郫县豆瓣”“邛酒”等老字号、地理标志产品加大线上线下渠道建设,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。引导餐饮企业延长产业链,做强供应链,发挥品牌带动效应,打通从食材生产和供应、原辅料加工、调味品制造、菜品研发到门店消费的全产业链条。(记者 孟浩)
(来源: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