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快看!无锡:90后”新农人: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

来源:无锡新传媒网时间:2023-05-07 15:13:26

会选种、会育苗、会插秧,还会修插秧机……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,各式各样的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“新式武器”,操作这些新农具的生力军正是年轻的大学生。在无锡市新吴区的从心农场内,就有四名这样的“新农人”。

秧田里的“大学生四人组”


(资料图片)

来到梁鸿村后,再穿过长长的乡间小道,就可以到达无锡从心农场,一路上,两边农田里油菜花长得郁郁葱葱,部分农田内机器轰鸣,正在进行高标准改造。在农场旁,一辆插秧机停在田边,田埂上是一辆装满秧苗的汽车,一群人忙着将秧苗搬到插秧机上。其中就有农场的“大学生四人组”,当天负责开插秧机的是去年才来工作的陈卓鲲。

“插秧机的驾驶和维修都是来了农场之后学的,还考了证,都是跟着我师傅学的。”陈卓鲲告诉记者,他今年27岁,去年6月份到农场工作,是几人中最晚来的,而他口中的师傅则是四人组中最早来农场的王顺,不过王顺资历虽老,33岁的他也是个标准的“90后”。等到摆好秧苗,几人又开始装肥料。陈卓鲲介绍,机械种植讲求精准化,秧苗被插入田地时,肥料也会根据设定一同撒在秧苗边,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浪费。肥料装好后,陈卓鲲就发动机器开始了插秧,作为师傅的王顺则在田边一直看着,一旦发现问题就一边喊一边提醒:“农场有一部分田正在改造,现在种的又是早稻,所以趁不到农忙,让他多练练。”

黄林是几人中唯一的女性,这会戴着遮阳帽忙里偷闲地在田埂上喘口气。在农场里,黄林主要负责后期的大米加工,不过该会的技能她也是一样没落下,等农场的其他田改造完成,他们几人都要开着机器插秧去。

这边插秧时,另一名“大学生农民”于飞则去了秧苗大棚,指挥农场的阿姨们将可以栽种的秧苗搬到车上去:“一般这种有三四片叶子、十几厘米高的就可以种到田里去了。”说话的时候,于飞蹲在大棚里,一边抚着秧苗一边介绍,这是第一批秧苗,培育了20多天,后面随着气温升高,培育时间会越来越短,到第四批的时候只需要一周时间。

不约而同的选择

陈卓鲲大学学的是园林设计,毕业后从事过设计工作,但是去年他还是抛下了之前的工作,从上海来到无锡,当起了一名“大学生农民”。在他的认知中,农业向高新方向发展是必然的,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再加上自己对农业方面的兴趣,他这才来到了农场。这与同龄的于飞的想法不谋而合。而黄林则比较简单,她表示自己喜欢自由些的工作。她告诉记者,她大学学的是食品安全,之前也是在企业从事质量控制工作,但是她不想一直待在办公室里不断重复自己,再加上后来在新吴区成了家,于是来到农场:“我2019年3月来的,来了之后就很喜欢这份工作。”

相比于其他三人,王顺来农场的时间则比较长了。从心农场是2012年成立的,他是2014年就来的。他说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田里长大,后来跟着父母来到无锡,在之后的大学学习中,自己又对农业产生了兴趣:“我大学学的是食品安全,当时招聘的时候农场老板就说,‘来了农场是要下地的,不是坐办公室的’,再加上父母也支持我,我就很坚定地来了。”

虽然来农场的理由各不相同,要说最喜欢这份工作的哪些方面,几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是“自由”:“虽然农忙的时候也有干不完的活,但它自在,与大自然接触,生活节奏也更加悠闲。”

不断学习不断进步

第一次去农场时,只有于飞在农场,记者与其他几人缘悭一面。黄林告诉记者,那天滨湖区有个相关的讲座,他们出去上课学习了。而这也是他们的常态:“区里、街道里会有这样的课程,我们到时就会去上课。”不断学习,不断掌握新的技能,这是四人来到这里的最大感受。

“我们几个人的专业跟农业属于有点关系,又没有大关系的那种。”王顺讲,来到农场后,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各类机械的驾驶和维修,包括打浆机、插秧机,为此,四人还都考取了证书。此外,稻子从种子消毒开始,一直到催芽、育苗、播种,最后收割制作乃至销售发货,他们四人都要全程参与。接下来,农场还准备引进农业无人机,王顺笑着表示接下来他们又要去考农业无人机操作证了。

去年,农场第一次养起了稻田鸭,主要负责的是于飞。在农场的后方,还有一处鸭舍,今年的鸭苗们正在此处成长。于飞一吹起手中的哨子,小鸭子们便摇晃着来到他身边,有些则不太听话,待在鸭舍的角落里不愿意出来。于飞说,等鸭子听到哨声就会聚集后,差不多就可以将鸭子放入稻田了:“水稻的叶子上有锯齿,鸭子不喜欢,杂草的口感反而比较嫩,因此把鸭子放进田里可以有效除草。”

每年六七月份,正是田间杂草疯长的时候,农场要求不能喷洒除草剂,只能进行人工锄草,这事是由农场的其他员工、同时也是附近村民做的。“很多人年纪不小,天气热、工作量大,我就想有没有其他办法来除草。”这一想法得到了农场负责人汪一匡的支持,去年,农场引进了600多只鸭子,锄草效果很好,今年便继续采用这种方式,“每片田经过三四轮除草后,稻子的生长优势就可以压过杂草了。”

“确实是他们干得好”

“一开始觉得好好的大学生怎么来种田,现在我们都很喜欢他们。”趁着中午吃饭的时间,几名阿姨跟记者说,现在都是机械化种植了,她们只能帮忙干点体力活,技术方面是四人组完成的,“几年干下来,这些确实要他们大学生才能干得好。”

汪一匡告诉记者:“当时建立农场时,据说日本农产品品控好,种植时是有限度使用农药,那我就不用农药!”汪一匡认为,近些年的发展表明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,各种高新技术也会不断为农业生产赋能,仅仅靠以往那种经验主义必然会被淘汰,因此农场从建立之初便有意识地向高新技术靠拢,这方面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。汪一匡指着农田旁的一座座太阳能引虫灯表示,这些都是新吴区农业农村局为他们安装的,驱虫效果不错,接下来,他们还计划引入物联网技术,对农田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。

曾经,农村生活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;如今,农业生产不断走向规模化、机械化、现代化,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走进田间地头,把青春的汗水洒在希望的田野上,成为新型职业农民,让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有了新答案。(甄泽)

标签:

图文推荐

热门文字

标签

精彩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