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卓彦(舞台一排左)在百年古寺东景缘演出
清脆明亮的口琴声中,融入电钢琴、吉他、贝斯和鼓点。一曲爵士版的《茉莉花》慵懒婉转,倾泻而出,引得台下一阵欢呼。接下来,全新演绎的肖邦《幻想即兴曲》、经典流行《李香兰》和《我愿意》……一曲又一曲,逐渐将现场气氛带向高潮。回想起上月在北京东景缘和爵士地标Blue Note的两场演出,我依旧觉得过瘾。
(资料图)
何卓彦(中)在爵士乐殿堂Blue Note Beijing演出
说起来,这是我第一次受邀到北京演出。超过600年历史的古寺东景缘古朴肃穆,走进便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,所以当天我特意穿着一件武侠风格的服装,与围坐的嘉宾们一起“做”音乐。而在Blue Note,一批内地口琴爱好者从各地远道而来为我捧场,让我特别惊喜。各种好吃的羊肉、整洁的街道、热情的观众,都给我留下满满回忆,好期待日后再回到这里!
父亲将口琴放在还是婴儿的何卓彦口中
我叫何卓彦,1994年出生于香港。父亲何百昌是香港骨科名医,也是香港口琴协会的创会会长,曾夺得过世界口琴大赛冠军。耳濡目染,我从小就把口琴当成玩具。6岁时,我正式跟随父亲的老师李尚澄学习口琴,10岁起开始每年参加国际口琴比赛,15岁和19岁赢得了两次独奏世界冠军。其实吹口琴在我家中更像是一种交流方式,我并未觉得有负担和压力。
家人的支持对何卓彦(右二)的音乐路有极大影响
平日里,我们三兄弟会和父亲一起吹奏,举办家庭演奏会。父亲在好朋友们到访时,也会即兴吹上几曲,再一起聊天叙旧。除了音乐,我还有很多时间花在体育训练上,16到20岁,我进入香港曲棍球队并多次代表香港参赛。大学时,我在香港理工大学读职业治疗专业。不过我逐渐发现,口琴才是我真正热爱和潜力所在,我常常沉浸其中,花费整日练习而心生幸福。
口琴陪伴着何卓彦的成长
但最终选择以口琴为终身职业,与我另一名恩师、国际口琴名家和谷泰扶先生有很大关系。他曾对我说,学到这个阶段,除了享受演奏快乐,更要肩负口琴的传承与发展,给后来者创出一条路。其实,他沉甸甸的嘱托也是我父亲多年来的梦想。就在本月上旬,我随父亲参与筹办了第一届香港国际半音阶口琴大赛,希望通过良性竞争,集合世界精英,将口琴艺术推至更深更高领域。
何卓彦(左三)担任第一届香港国际半音阶口琴大赛评委
这次大赛无论从参赛者水平、演奏难度、奖金额度,都可以说是世界顶级。整个过程更充满惊喜和感动,许多老朋友前来参赛,技艺较以往更加精进。在最后的四强争夺环节,每名乐手都要和未曾合作过的乐队进行2个小时的演奏,压力非同小可。在我看来,音乐是个性的,本不应比赛。但斗到最后,大家都因为共同的热爱成为了挚友,真是完美的结局!
何卓彦创作单曲《倒数16日》海报
近年来,随着口琴技艺愈发纯熟,我开始逐渐推出古典的边界,尝试与爵士乐、香港本地流行音乐等结合,探索音乐的更多可能性。2020年疫情下,我和几位好友创立“末姜”音乐品牌,主打制作纯音乐,希望给有才华的本地音乐人营造一个音乐社区,帮助他们实现梦想。2022年,我又以歌手身份出道,唱作流行音乐,目前已发行了两首单曲《倒数16日》和《飘飘》。
00:11何卓彦在香港狮子山上吹奏口琴
不断创新尝试,打破观众对音乐的传统印象,目的都是想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,让更多人接触口琴,感受口琴的魅力。下个月,我将应邀在香港电台的颁奖礼上演唱。我很珍惜作为歌手上台的机会,希望更多人士、特别是青年通过我了解和爱上口琴。之后,我还会去纽约研习两周,努力把口琴的技术、曲风上的可能性、舞台表演风格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。
何卓彦梦想带着作品在各地演奏
醉心于音乐世界,我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,常常幻想带着作品在各地演奏。比如夕阳时分,一边吹奏一边从大峡谷乘滑翔伞滑落;或是在冬日冰雪节,吹完最后一个音符,单板从雪道俯冲下来。北京之行后,我又有了新的想法:与纽约的乐手合作,在北京、上海、苏州、成都等内地城市巡回演出,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,捕捉创作灵感,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在筹备中了,随着更多细节的敲定,期待今年秋天就能与内地的朋友们相见。对于未来,我想要在音乐上有更高成就,获得格莱美奖或是在国际舞台演出推广口琴;还希望在更多领域有所发展,写作、摄影、时尚、运动、做博主等等,有太多东西想尝试。为了所有美好的梦想,我会保持热爱,继续前行、探索、学习,也始终期待着与大家分享!
——香港知名口琴演奏家、音乐唱作人何卓彦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孟紫薇 李松林 潘之望
流程编辑:u028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