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8日上午,绵阳市平武县老河沟生态国际营地,平武县高村乡中心小学5年级的学生正在自然教育导赏员的讲解下,学习分辨不同年龄的大熊猫。
【资料图】
10年前,自然教育的概念首次进入四川,一批中小学把课堂搬进了自然保护区。10年间,四川自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蜕变。
起步
从“走马观花”到“深度游”
“一车学生、两位老师、三个点位,就是一场自然教育。”回忆起2013年在龙苍沟开课的自然教育,雅安市荥经县严道镇第一中学教师吴雅晴记得,以“徒步”为主的自然教育和郊游没有太大区别。
也是2013年,四川探索引入国际自然教育理念,森林、湿地、保护区开始成为传播自然知识、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场地。省林草局科研教育处处长张黎明回忆,广阔的场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,但照本宣科的教育思路无法满足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。
近年来,不少非政府组织和公益机构,开始聘请专家学者参与设计四川的自然教育课程。
在各类组织机构的帮助下,四川自然教育的体系逐步完善。2013年,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始在四川设立自然学堂,培训王朗、唐家河等地的保护区工作人员。“还会送保护区的巡护员到国外观摩。”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冯杰说。
“在唐家河等地,已经建立起涵盖观鸟、观兽、观虫等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,针对不同年龄受众分层教学。‘深度体验’替代了‘走马观花’。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前路
围绕自然教育做好产业“文章”
“两棵树上的鸟窝为什么不一样?”近日,在平武县关坝村,自然教育导赏员田泽润带领平武县七一涪江小学的孩子们观鸟识鸟。与此同时,等待孩子的家长们正在村里的民宿围炉煮茶。
地处保护区间的走廊地带,关坝村优渥的自然资源,为发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基础。今年3月的全省第三届“自然教育周”上,大熊猫新生态经济试验区在关坝揭牌。关坝村党支部书记乔良介绍,试验的目的正是延伸自然教育产业。
两年前,关坝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,负责组织、运营、协调自然教育课程,由政府、社会组织和流域保护中心三方面提供支持。如今,自然教育纯利润的20%用于全村普惠,50%用于团队劳务,15%反哺给关坝保护中心,其余的投入发展风险基金。
瞅准这个机会,村民万清琳修葺自家房屋,办起农家乐,“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队伍提供食宿,接待一次就可以收入几千元。”
2018—2020年,关坝村旅游合作社87.5%的收益来自关坝村开展自然教育的活动收入。
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与关坝村类似,唐家河、老河沟等地都在围绕自然教育探索社区转型路径。最终目的,是通过自然教育,提高全社会对自然保护的关注度,进一步丰富国家公园周边基础设施。(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哲)
标签: